还没人提过《海伯利安》四部曲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系列后面两部曲国内正版最近才发行,之前的两部译本质量也堪忧,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吧。
这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史诗之作,绝对经典的作品。作者的博学会让你大吃一惊。文笔也是相当精彩,整个世界观和构思都非常让人震撼。无论从宗教、文学、诗歌、科技、军事、历史人物、地理环境、生物等等方面来评价都可以说堪称完美无可挑剔。
看完这一部系列,会真的改变世界观的~.~
补几张原著封面图
第一部《HYPERION》
第二部 《海伯利安的陨落》
第三部 《安德密恩》
第四部 《安德密恩的崛起》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
"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后院阿尔吉侬的坟目上。"
想了想,还是说明一下,引用的这句话倒数第二个字不是错别字……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回答突然火了,老是有人在评论区问“为什么没有谁谁谁”——烦死我了!!你们除了阿西莫夫还知道哪些科幻作家啊,嗷??!!为什么不对罗伯特-海因莱因施以必要关注,嗷??!!我不喜欢“look back”,阅读的多是时间距离较近的作品。所以别再问我“为什么没有谁谁谁”的蠢问题,先问问自己看过多少星云、雨果、轨迹的提名/获奖作品吧。
———————我是不耐烦的分割线—————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也要参合一脚。
让我们想想,“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说“伟大的科幻小说”,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时间。毫无疑问,时间越久远的作品越容易获得“伟大”的赞誉。凡尔纳威尔斯这些人就不说了,美国六十年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作品也能称为“伟大”。那么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呢?21世纪以后的作品呢?保罗 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是2009年发行的作品,获得星云雨果双奖,它能称为“伟大”吗?
美国(英文)作品的优势。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科幻市场,并且拥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英文作品更容易获得关注。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英文作品,而其他国家地区比如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就被忽视了。
长篇作品的优势。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长篇小说,这点可以理解,因为长篇小说更易于塑造恢宏的场景、构造复杂的情节和人物。这样一来,以短篇小说见长的作者就被无视了。特德 姜(国内最初引入作品时将其翻译为特德 蒋)的作品皆为短篇,不涉猎长篇小说,但他是雨果、星云、坎贝尔等科幻大奖的常客。
由上一点引申而来,中国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开始写作的科幻作者群比较尴尬,因为这批作者主要依托于《科幻世界》杂志,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中篇,鲜有长篇小说。大家都在念叨大刘的《三体》,但年级稍长的科幻迷(而非主流文学读者)都知道,大刘最早以短篇小说成名。九十年代知名的科幻作家王晋康风头一时无两,但缺乏攻入主流文学市场的长篇科幻小说,论影响力还是较大刘差一畴。
由上述特点归纳,这道问题的答案大都是这样:年代久远的(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英美作者为主的、人所共知的长篇小说。
——这样的回答未免太无聊了,千篇一律不说,还忽略了八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及成就。有句话说得好:“粉丝讲究时效性”。凡尔纳威尔斯老先生乃至黄金时代的诸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作为读者,我接触的作品多为九十年代后国内发表出版,于己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我将标准稍微放宽一些,既有盖棺论定的“伟大”作品,也有“以后是否伟大很难说但很有潜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
菲利普 K 迪克。代表作品《高城堡中的男人》,《机器人梦见电子羊吗?》,《少数派报告》、《流吧,我的眼泪》。我曾在专栏中写过这位作者。PKD是位很有意思的作者,在其丰厚的作品中,只有一部《高塔中的男人》拿过雨果奖,而且这还是他的早期作品。单拎一部作品看,会发现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因为他写的太快了,缺乏雕琢。而“快”的原因在于一,他有药瘾,在药物作用下能够不眠不休的写作;二,他结了五次婚离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经济包袱,而科幻小说的版税太低,他只能以量取胜。但作品中的浓浓药味以及缺陷感却成为其独特标志,也就说,这种小说只能PKD写出来。PKD的作品可能难说伟大,但PKD是位伟大的作家,他去世后有一项科幻奖项即以其名字命名。
杰克 万斯。代表作品《濒死的地球》,《灵界之眼》。杰克 万斯以《濒死的地球》开创了科幻小说中的新流派:科学奇幻。H?P?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的山脉》也可以归于该类型。《濒死的地球》讲述地球末日时代,地球上出现各种奇异生灵,科学蜕变为魔法。这部小说写的是“仿佛旧日重现的遥远未来世界”,科幻与奇幻的界限很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魔法释放方式是以“记忆”的方式,释放后记忆消失——看着很眼熟吧?对,龙与地下城系统就借鉴了这一设定。DND甚至为杰克 万斯安排了一个神位。
厄休拉 K 勒古恩。代表作《黑暗的左手》(雨果星云双奖作品),《一无所有》(雨果星云双奖作品)。经历过黄金时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称“活着的传奇”,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等等等等奖项拿到手软,2008年还以年近八十的高龄拿到星云最佳长篇奖。写作领域跨越科幻和奇幻,奇幻代表作“地海”系列被吉卜力改编为动画——虽然反响很差。厄休拉老奶奶喜爱在科幻作品中讨论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议题,她的小说类似某种思想试验,因此赋予作品独特的深度。
雷·布拉德伯里,代表作《火星编年史》,《华氏451 度》,《冰霜与烈火》。黄金时代代表作者,奇怪的是他没有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1989年才获得星云大师奖。雷·布拉德伯里老爷子语言优美行如散文,带有诗般的韵律感——他发表过诗集。年少时看《火星编年史》、《冰霜与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构思,语言风格也给我深刻印象。老爷子还写奇幻小说,今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发表了他的长篇奇幻小说《必有恶人来》。
乔治 R R 马丁。代表作《光逝》、《沙王》(星云雨果双奖)、《莱安娜之歌》。乔治老爷子在国内的名望多来自《冰与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说出道。1971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英雄》发表于科幻杂志《银河科幻小说》,由此走上作家之路。80年代以前他写了大量科幻小说。乔治老爷子写作领域横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说,而且在这三个领域都拿过奖,其中不乏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噢对了,他还干过编剧和电视剧制片人,因为“更来钱”。乔治老爷子是新闻写作系出身,没有理工科背景,他的科幻小说偏向“软科幻”,展示出过人的写作技巧,人物塑造、节奏控制、叙事能力都值得称道。有趣的是,以他在短篇小说中的氛围渲染能力,他并没有成为类似迈克尔·克莱顿(代表作《侏罗纪公园》,《重返中世纪》)的惊险小说家,而让他转向恐怖小说。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构思,比如太空歌剧、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写出“人无我有”的新奇感。《科幻世界》曾登载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说,水准都很高。我希望国内能引入他的短中篇小说合集,诸位可以看到,除了长篇奇幻,其他类型、篇幅的小说他也能驾驭。
特德 姜,代表作《巴比伦塔》(星云奖),《你一生的故事》(星云奖),《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星云雨果双奖)。特德 姜二十多年来仅发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小说。但几乎每一篇都引起反响,而且获得各种奖项。他的小说也类似思想试验:以一个科学构思出发构建小说,而不是先构建情节,再加上科技要素。而且科学构思精巧,非常人能为。相对而言情节性一般。早年《科幻世界》发表了他的科幻处女作《巴比伦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那种“啊,他的小说一般人真写不来”的感觉。他还写过幻想小说,探讨信仰问题的《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假以时日,特德 姜会成为“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他相比,另一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他是《三体》英文版的翻译者)表现平淡,只是用中国元素吓唬老外罢了。希望国内能引入特德 姜的短篇小说全集。
赛博朋克。赛博朋克类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初,它宣告了一种新的科幻类型诞生。这其中有几部长篇小说不得不提:威廉 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弗诺 文奇的《真名实姓》、尼尔 斯蒂芬森的《雪崩》。尤其是《神经浪游者》和《雪崩》,几乎包含了日后赛博朋克小说中的各个特点。在八十年代初,电脑还是奢侈品,而作家们在那时即已设想电脑成为必需品,并构建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国内许多作家也尝试了赛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说《决斗在网络》,可能是国内最好的赛博朋克小说;柳文扬后期有不少作品转向赛博朋克。
迈克尔 斯万维克。代表作《潮汐站》(星云奖),《地球龙骨》(星云奖)。迈克尔 斯万维克也是一位拿奖拿到手软的科幻作家,他的风格有些类似乔治啊啊马丁,节奏紧凑、情节抓人、写作技巧出众,同时保证科幻构思的“硬度”。他真正擅长的其实是短篇小说,速度快质量高,甚至能以一周一篇的速度写作。他有数篇短篇小说获奖。国内已引进他的作品。
保罗 巴奇加卢皮,代表作《发条女孩》(星云雨果双奖)。2009年由于《发条女孩》的大获成功,保罗 巴奇加卢皮成为炙手可热的科幻作家。我承认我不是很喜欢他,因为他总喜欢在小说中描述阴暗的、毫无希望的未来,这与我“理性乐观派”的价值观相悖。再者,他的笔力凝滞,有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着很累人。不过《发条女孩》及与此作品世界观相通的短篇小说如《黄卡人》和《卡路里人》,想象力的确非凡,涉及无政府主义、生物朋克、末日情结等各个要素。国内引进了不少其作品,感兴趣可寻来一读。
令我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查理?简?安德斯的《六个月零三天》,获得雨果奖。讲述一对具有预知能力的男女的爱情故事,它既讨论了自由意志,又有爱情小说的框架,最后的结局伤感而耐人寻味。
杰弗瑞 A 兰迪斯的《迪拉克海上的涟漪》,获得星云奖。一个被困于着火旅馆的人为避免烧死,不得不反复进行时间旅行的故事。他将时间旅行和美国六十年代联系起来,作品笼罩着怀旧的伤感氛围。
迈克尔 斯万维克的《漫漫长旅》。一名解剖死人的法医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尸体,由此引发的故事。这篇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特点,在短篇幅内有扎实的科幻构思,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直指人物内心的探索。结局也令人感慨。
特德·科斯玛特卡的《观察者》。这篇小说在国内引起不小反响,一个基于杨氏双缝实验下的自由意志谜题而产生的故事,换言之,也是一种思想试验。当时有不少人以特德 姜类比这位特德。不过特德·科斯玛特卡进军长篇小说领域的《基因角斗》写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适合短篇小说。
厄休拉 K 勒古恩的《塞格里纪事》。一个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为一比数百,男性成为珍贵物种,被好吃好喝供养起来,每年定期巡回配种。女性成为技术劳动者,但地位地下。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进行的思想试验。
罗伯特 里德的《亿万个世界》,获雨果奖最佳中篇奖。由于跨时空机器被滥用,世界上存在亿万个平行宇宙,但是一旦进入平行宇宙,即无法返回原有世界。罗伯特 里德在长篇、短篇皆有涉猎,他的写作技巧较乔治啊啊马丁和迈克尔 斯万维克略逊一筹,短篇小说水平起伏不定,不过有时也能贡献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说完国外作者,说说国内的吧,我主要谈谈九十年代的成名作者。
王晋康。如果说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格局是刘慈欣对所有作者的碾压,那么九十年代就是王晋康对所有作者的碾压。怎么个碾压法呢?他获得9届银河奖后宣布退出评选,“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哦呵呵呵~~~~从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亚当回归》,至21世纪初期大刘崛起以前,王晋康是中国科幻作者中的第一人。王晋康的作品带有严肃文学的特点,同时科学构思奇巧,语言能力、叙事节奏都非常出色。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大量短篇小说,巅峰时期几乎每两三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天火》、《生命之歌》、《生死平衡》、《养蜂人》、《豹人》、《水星播种》、《七重外壳》....可以说,大刘的作品是王晋康作品基础上的升级版,刚开始我总是有意无意的寻找两者相似点。由于时代原因,王晋康的作品带有某些奇怪的...倾向,比如大国情结(“21世纪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比如对以色列的态度,比如对同性恋的歧视...考虑到大刘也写过《全频带阻塞干扰》,这也算是时代特色吧。王晋康较大刘吃亏的地方在于,他写过长篇小说,但没有打入主流市场,所以影响力仅限于科幻迷中。目前国内已有他的作品全集,我建议各位寻来一读,感受一下90年代国内科幻作品巅峰水平的魅力。
何夕(何宏伟)。何夕于1991年发表处女作《一夜疯狂》,那时他还用自己的本名何宏伟。1994年至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小雨》、《本原》和《盘古》——我是从1994年开始看《科幻世界》,当时对何宏伟的作品印象很深,因为...看不太懂...此后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到1999年复出,以“何夕”为笔名发表了《异域》、《田园》、《祸害万年在》、《爱别离》、《缺陷》、《伤心者》、《六道众生》等作品,引起很大反响。他的写作有流行小说的技法,悬念强烈,读来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当年《六道众生》真看得人热血沸腾啊。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观层面,何夕较大刘不及,而且他没有长篇小说。
潘海天。大角在成为九州七天神前,是以科幻小说作家出道。早在1994年他就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选择》。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每期一星栏目发表《克隆之城》,获得银河奖。《克隆之城》的故事挺俗套的:克隆帝国领袖的继承人(也就是主角)爱上了克隆人反抗军成员(也就是女主角),最终觉醒反抗意识。但故事写的很好看,以他当时21岁的年龄来看颇为难得。我觉得他写的最好的科幻小说是《黑暗中归来》,发表于1999年第12期《科幻世界》:一艘飞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飞行,飞船上的少年们由基因工程诞生,小说即描写他们在飞船上发生的故事。大角对于人类处于极端环境的描写非常吸引人。我甚至幻想将《黑暗中归来》改写成剧本。在转向奇幻小说创作后,他淡出了科幻领域。
刘慈欣:终于说到大刘了。在大家谈论《三体》以前,让我们先看看大刘写过什么。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栏目发表了大刘的《鲸歌》,此外还有一篇《微观尽头》。《鲸歌》是一篇非常普通的短篇科幻小说,几无亮点可言,连大刘自己都承认“《鲸歌》根本不该存在”。看完《鲸歌》后我想,这又是一颗流星吧,反正很多作者在“每期一星”上露一脸就销声匿迹了。有趣的是《微观尽头》,这是丁仪这一人物第一次出现在他作品中。《微观尽头》情节性一般,但已有大刘后续作品的雏形:宇宙情结、宏大场面、硬科幻主题。但是《微观尽头》太短了,还不足以显示他的功力。接下来大刘在99年发表了《宇宙坍缩》、《戴上她的眼睛》——请注意这一篇,它是大刘第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获得当年银河奖一等奖;特等奖是赵海虹的《伊俄卡斯达》。2000年是大刘碾压时代的开端,他发表了《地火》、《流浪地球》——又一篇引起轰动的短篇小说,获得银河奖特等奖。2001年,发表《乡村教师》——把女同学感动落泪,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微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获得银河奖。2002年第1期,《科幻世界》推出刘慈欣特辑,《中国太阳》——银河奖获奖、《梦之海》、《朝闻道》三连发,这一年还有《天使时代》、《吞食者》——这是《三体》中保卫地球的雏形。2003年,《诗云》、《光荣与梦想》、《地球大炮》——获得银河奖、《思想者》,推出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2004年以后,大刘开始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短篇小说数目减少,但还是发表了《圆圆的肥皂泡》和《镜子》,这两篇不再是宏观大场面主题,而是更生活化、更贴近现实,你可以看到《三体》第一部的影子。《镜子》获得银河奖。2005年,发表《赡养上帝》、《赡养人类》——获得银河奖。噢对了,马亲王的《寂静之城》也是这一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获得读者提名奖。推出长篇小说《球状闪电》。200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的,《科幻世界》第5至第12期连载了《三体》第一部,传奇开始了...
从2000年开始,大刘碾压了全国的科幻作者,他和“其他作者”的差距太大了,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差距。虽然王晋康和何宏伟在21世纪后还在持续推出作品,但在大刘面前依然是被碾压的命...大刘刚开始展露头角时我想:这下王晋康终于有对手了。后来我意识到,王晋康的地位被超越了!对于我这个经历过九十年代王晋康巅峰期的科幻读者来说,这是很令我震惊的事。我们在《三体》中看到的一切,在他此前的短篇小说中都能看到影子。所以对于《三体》的观感,我很心平气和。更何况《三体》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大家都讨论过。但《三体》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第一部在主流市场引起轰动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非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科幻小说”),它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读者。这一历史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对此我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国内已经有大刘的短篇小说合集,我希望国内能够推出他的短篇全集(连《鲸歌》也别漏下),各位能够看到“中国科幻作者第一人”是如何炼成的。
最后谈一部我以前安利过现在还要再安利一遍的日本长篇科幻小说:飞浩隆的《废园天使》。感谢译者丁丁虫,他克服了日本作者独有的语言问题。刚开始我以为这是赛博朋克作品:一个被人类废弃很多年的网络虚拟小镇,小镇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运行良好。突然有一天小镇被不明敌人入侵...这部小说获得“日本十年最优秀科幻小说”第二名。当年看完后我被残酷的画面感震得七荤八素,完全无法想象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科幻小说。作者并非兜售残酷和暴力,文中还隐藏着复杂的世界观设定。看这部小说时我老是想到EVA。国内已经有引进版,如果你对黑暗主题感兴趣,不妨试试这部小说。
于我而言,科幻小说最酷的地方不在于炫目的技术啊飞船火箭外星人啥的,而在于它是最生动的思想实验,把现实中困扰人类的问题放到另一种条件或者另一种时空去考量,在想象中创造条件,将“如果xxx,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这一问题变成现实冲突,寻求答案。以想象为马并反观现实,这才是科幻的意义和魅力。因此,在我看来伟大的科幻作品只是将科幻这种形式作为外壳或是翅膀,在其之下包裹很深的思想性和文学诉求,并且能让这些诉求脱离现实规律的束缚飞得更远。
推荐一些我觉得很棒的作家及作品,附上简单介绍。还加了豆瓣链接方便大家做标记。
为了让大家都能来读科幻我已经很努力了!
1、【库尔特·冯内古特】:提到科幻,冯内古特绝对是一生推的一位大师。
作为黑色幽默大师,把他归为科幻可能不太恰当;他写得最多的就是二战,但是时不时用一种非现实的方式来写那残酷得不得了的现实;很带劲儿。
对于战争,每个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都是无奈而被卷入其中的,不论敌军,友军,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正义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诚。在制度、历史、命运面前,个人都是渺小无力的。社会中某个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变什么,或是被改变什么,那“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这是读他的书最大的感受。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所有人都是神志不清的,他们任何时候任何事都做得出来。而上帝会帮助探求理性的人。」他把战争写得尤为真切,把人性写得格外弱小,你却对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恨不起来。因为你就是他们。
最好看的应该是茫茫黑夜和五号屠场。
——对,我读的版本就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这种老版,特带感。
豆瓣链接:
五号屠场 囚犯 (豆瓣);
茫茫黑夜 (豆瓣)冯内古特的“自传成分、荒唐的笑话、机智的幽默、表面的挖苦、暗中的同情、对传统的蔑视和人道主义的关心”跟王小波确实相当一致,但他读起来的口感其实更像卡尔维诺。他有一种不明说的情怀,一边说着“就这么回事”、“说不上为什么”,一边叙述着一幕幕悲剧。他无需表达观点,就能激起人最深的绝望。表达绝望的方式有很多。王二的方式是夸张的荒诞讽刺拐好几个弯,五号屠场里却是以局外人的方式真实又冷淡地叙述。像左小吴吞用怪嗓子咬牙切齿地嚎出来也是一种。王二的方式嘲笑一切,左小的方式要摧毁一切,而冯却是在满不在乎之外悲悯一切。
对了随口一说,冯的书里总是有一个不得志而又充满热情的科幻作家的角色(which我觉得就是他自己),然后写着写着就穿插一些这位作家的科幻短篇作品,非常萌啊!后来读到冯内古特的一本短篇科幻集子:
回到你老婆孩子身边去吧 (豆瓣),发现那些虚构作品差不多都是这本短篇集子里的片段,好调皮啊。。
2、【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心中最经典的作品没有之一啊!软硬结合得一流,写起技术细节来无人能敌,把未来的技术写得像纪实小说一样真实;写到人文关怀时又充满悲悯与动人的情怀。克拉克不仅关注漫游本身(比如技术细节什么的),他也以同样巨大的热情关注在太空中的人的感受。这大概是他的小说与其他科幻小说家的区别所在,也是其伟大之处。能把物理学家的严谨细致与诗人的诡妙想象力、优美的文字结合得如此完美,真乃大师。美感一流,简直有诗人气质。在克拉克的心里,机器人是有灵魂的,大自然是值得敬畏的,宇宙规律是至高无上的。而人类呢,都是渺小而孤独的。
2001太空漫游尤其好。整本从前读到后感觉像是一个本来严肃的科学家老头子突然嗑药了喝醉了于是开始手舞足蹈幻象丛生,不少场景让人想起之前看别人写的LSD致幻体验,实在是有点不习惯啊。好像前面的一切都是切实存在的现实(虽然其实也是想象,但依然建立在牢固的物理规律基础上,或者说未来的现实更合适),但是终于写到与外星文明接触时,克拉克飞快地以迅猛的节奏、奔逸的思维、大胆的设想打破了那些确定的存在、推翻了一切现实,将读者一把抛入未知与混沌的世界。在这里,一切已有的知识都失去作用,一切对宇宙的认知都毫无意义,你只能像主角的太空舱被巨石通道扔来扔去一样被一种巨大的未知的力量包裹着冲击着,在苍茫的宇宙中穿梭却完全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真是让人目眩神迷又手足无措,愈发觉得渺小无助。然后就这么结束了!掩卷久久回不过神来。完全是神奇的阅读体验。
豆瓣链接:
2001太空漫游 (豆瓣)3、【特德姜】:优秀的华裔科幻小说家,多是写中短篇,他的小说里展现出来的各种点子非常棒,很多很灵很妙的东西在里面。读了就知道了。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我尤其喜欢,这篇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用淡定写实的语气讲述了人工制造意识甚或是「灵魂」的可能性,以及其中涉及的各种伦理和社会问题。话题不新鲜,但写的方式和角度很喜欢,充满了同情与爱。
豆瓣链接:
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4、【安德系列】:
安德的游戏 (豆瓣)写了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德的游戏,安德的游戏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对残酷的儿童世界的描述。这种残酷童年的错位感以及对时不时流露出脆弱本性的孩子的同情感在撕扯着读者的心的同时也牢牢抓住了读者。还有对于失重状态下战斗方式的描述,细心而严谨,直白而又复杂,并且有种符合物理规律的真实描述、以及对于战略的各种剖析。但放在整个故事中更像是一个大故事的开头。在我看来系列的最后一本死者代言人(
死者代言人 (豆瓣))才是最深刻、值得反复思考的。
在死者代言人里,作者最终关注的是异族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融合的可能。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是一个极端观念,既然有猜疑链的存在,既然无法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完全信任,那就在接触开始的时候就摧毁对方好了。不管怎样都抱着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和防御对方,总是安全的。但卡德的观念则更充满人文气息,试着去探究这样的文明交流融合是否是可能的。非常值得读。
5、【《光明王》】:读起来非常华丽,译者也无敌,优美淋漓的文字、诡谲的想象力和各种经典的重现都让人目不暇接。科技和宗教结合的设定很妙,主线很简单的科幻故事,加上厚重的宗教背景就引人入胜且别有深意,而宗教也因为科技的加入、而被重新定义和解析。并且尽管有那些复杂的宗教典故和术语,却毫不生涩,完全不会影响阅读的快感和对故事的理解。力荐。
豆瓣链接:
光明王 (豆瓣)6、【艾萨克·阿西莫夫】:最大的特点是高产,各种题材各种设定都写了不少,读他的书就有种感觉:他脑中肯定有无数故事,所以他只有不停地写,但写的速度怎么也赶不上脑中想故事的速度。。所以有不少故事都好像没有写到最透彻。
基地系列最著名,但我看完其实不甚感冒。基地系列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小说或是架空历史小说,讲述一整个帝国的故事,虽然是银河系帝国,但几乎就是把地球上国家之间的争斗搬到了太空中。个人不太感兴趣。
但他对于机器人的描写很经典,后人不少关于机器人的小说电影几乎都是建立在他的作品的理念设定之上的。
最喜欢他的一本书是《永恒的终结》(
永恒的终结 (豆瓣)),把时间旅行这件事情写得非常精准、规范、实际。它实实在在地讨论在时间旅行的过程里时间的压缩、悖论以及存在的本质,在这本书里,时间旅行不是噱头、不是解决矛盾的偷懒工具、不是不讲道理的背景预设,而是story本身。然后!还有爱情!很棒的爱情!阿西莫夫很多作品都无功无过,但这一本非常之灵。
此外他有一本不是很著名的作品,名叫《神们自己》(
神们自己 (豆瓣)),当时读完印象很深,因为对于某种异形外星人的描写很真实又引人入胜,三个个体之间组成稳定的关系结构,并且居然还有激荡人心的性描写!想象力无敌,超级精彩。
7、【罗伯特·索耶】:擅长终极题材,追问起宇宙、上帝、生命的意义这种终极问题来可是一绝,借人物对话或情节表现出的辩论或思辨甚是精彩,很有哲思意味;自己跟自己辩论能辩一整本书!好喜欢!但是对情节的关注稍微差一些,一般结尾都有点弱。
终极实验 (豆瓣)8、【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吐槽向腹黑向科幻小说,腐国冷幽默大全,大量科幻经典老梗都出于此书,想跟科幻迷搭讪必读此书。而且没啥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读起来很愉悦。反正一边读一边会心地哈哈哈就好了。
银河系漫游指南 (豆瓣)9、【菲利普·迪克】:短篇的点子堪称一绝,《
少数派报告 (豆瓣)》篇篇精彩,长篇的话一定要看《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豆瓣)》,人和机器的区别到底是哪里?基于这个问题,对于移情、对于人类情感、对于爱进行了反复追问反问,没有共情能力的人类例如阿兹伯格综合症患者也还是人类吗?不同个性不同主张不同行为模式的人都可以是人,那么与人类在某些部分不一样的机器人为什么不可以是人?迪克与其他科幻作家不太一样的一点可能是他的绝望和颓废气质,他的世界似乎总是很残酷的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一点非常吸引我。
总之,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很努力挑出这些,一起读起来吧!
在《大师的盛宴》「媒体一代」这部分收录的小说里,让我觉得最意味深长并且也最满足我自己恶趣味的一部作品叫做《罐子》,英文名是pots,翻译成瓶子或者罐子都行。作者是一位女作家,叫卡罗琳·薛利赫(Carolyn J. Cherry)。
这个故事忍不住要深度剧透一下。接下来我打乱小说的叙事结构,把这个故事用我自己的话转述给大家听。
被一张外星裸体画拯救的文明
《罐子》这本小说讲的是:
银河系里有一个种族——为了叙述方便,就把他们叫做大头人好了——大头人的文明因为战争遭遇了大危机。
而就在大头人星球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们偶然拦截到了一个远古外星文明850万年前发射升空的探测器。
探测器当然早就已经失灵了,但是里面放着一块金属板,还保存完好。
金属板上画着两个外星人,估计是一男一女,裸体的,其中一个一只手举起来,像是跟人问好。
在他们下方,还画着一张示意图,似乎是标明了发射这个探测器的文明所在的星系。
大头人觉得,发射这块金属板的那个远古外星文明想要表达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向你致敬,陌生人。我们来自这个星球,这个恒星系。
我们崇尚知识和文明;读到这则信息的陌生人,无论你们是谁,我们不惧怕你们。
这块金属板上,分明有一种昂扬的乐观和一种浪漫到有点幼稚的和平主义。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比幼稚的东西,鼓舞了这个深陷危机的大头人文明。
这块金属板就像是一个天启,一个从天而降的圣物,带来的是一种宗教般的启示。
于是大头人放弃了战争,走出了那个大危机。
而发射这块金属板的这个外星文明于是也就成了一个神话、一个传奇。
这块金属板也渐渐成了银河系中的一个图腾。
重新振作的大头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发射探测器那个文明所在的星球,但那里已经一片荒凉。
那个文明早在850万年前,也就是他们发射了那块金属板之后不久就毁灭了。
除了一些超大型建筑和大型水坝的残骸之外,大头人考古学家在这个被荒废的星球上只找到一种非常奇特的人造物品,是在地层里挖出的一些瓶子,也就是这篇小说名里的「罐子」。
那些大头人考古学家是这样说的:
我们发现很多这样的瓶子。大批量生产,工业化制造。
不仅仅在这块大陆,同样的瓶子在整个星球的所有遗址上都有发掘,分布在地层的最上层。款式相同。制造日期在临近大灾变的前夕。
我们用这样的小东西来追踪和分析可能存在的全球联盟和全球贸易。
直到这篇小说的最后,作者也没有说这个瓶子到底是什么。
几百万年过去,沧海桑田,什么都已经被淹没了,只有这种罐子还能被零星地找到,而且分布在整个星球的各个大陆上。
它们是什么呢?
我最后再揭晓答案,也许你也已经猜到了。
那么这个远古文明是怎么灭绝的呢?
大头人考古学家发现整个星球到处都是看着像陨石坑的超级大坑,他们研究之后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个星球上的文明是在核战争中自相残杀而毁灭的。
那些大坑,是核弹爆炸的遗迹。
然而,大头人考古学家们不能把这样的一个真相回传给政椨。
因为,如果政椨知道了这个真相,他们会做什么呢?
他们会杀掉这些考古学家灭口!
政椨高层认为,不可以被民众发现一个支撑了他们信仰的伟大文明是自我毁灭的。
神非但没什么了不起的,反而还把自己给弄灭绝了——这样的真相如果泄露出去,就意味着信仰的覆灭。
在故事的最后,大头人考古学家发动政变,推繙了政椨,保住了这个真相。
因为他们觉得,那个远古文明虽然已经灭亡了,但是他们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激励了大头人这样的后辈文明。此后,这种精神在星际间传播,激励了更多的文明。
这美好的一面,不容抹杀。
到这里,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一个已经自我毁灭的远古文明,当然就是人类文明。那一个已经荒废的星球,就是地球。
而那个在850万年后被截获的探测器,当然就是NASA在1972年和1973年先后发射的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太空探测器之中的一个。
它们上面都放着一张镀金铝板,上面画着我们人类的样子:一男一女,其中那位男性,举着手向外星人问好,而在他们下方是太阳系的位置示意图。
在《罐子》这个故事里,人类愚蠢的那一面最终把他们自己毁灭了,但是人类昂扬向上的那一面,最后幸存下来,激励了更多的后来者。
这个意象,非常打动我。
那么,我们最后来看看,人类文明的那个遗迹——那些瓶子,到底是什么呢?
它们有这样几个特征:
它们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出来的;
它们在在人类文明毁灭之前不久的那段时间里遍布全球;
书里还提到,它们的样子是「细长的有棱纹的瓶子」,也就是瓶子有点细长,上面带着一些棱角分明的竖条纹。
那还能是什么?
那只可能是可口可乐的包装瓶啊!
如果人类在今天毁灭,千百万年后,我们能留下的唯一遗迹,难道不就是一堆可乐瓶子吗?
本文节选自被一张裸体画拯救的外星文明|心理朋克 No.015
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在线客服
客服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